“以上就是德江运河博州段的整体建设情况,不妥之处还是大家批评指正。”
汇报完毕后,黎达平依旧在深思中,一旁的省长汪海明则率先开口了。
“利国市长,你刚才汇报的过弯处采用最新的技术,在工程预算上是不是也会增加?”
“是的。这个技术需要使用最先进的设备,工程量也会有所增加,因此成本肯定会提升。”
“大致增加多少?”汪海明问道。
“具体工程量正在测算中,不过不会超过一个亿。”
听到这个数字,汪海明顿时不耐烦了。
“一个亿!德江运河项目经过万山省三个地市,博州段增加一个亿,其他地市也增加一个亿,不知不觉中工程成本就增加了三个亿。”
“三个亿能做多少民生实事?我觉得还是要再斟酌,将造价压下来。”
“这个……汪省长。采用这个技术后,可以消除不少隐患。每年的维护费用至少能够下降百分之五十。所以算大账的话,还是最有性价比的。”
“算大帐前,还是先将小帐算好。”
汪海明还想再说话时,一直沉默的黎达平开口了。
“宋部长,这个就是你前段时间和我汇报过的事情吧?”
“当初汇报的时候理解的还不太透彻,但是实地听了汇报后,我真正弄明白了。”
“过弯处常年受水流冲击,存在的风险隐患确实更大,而采用这种新技术施工,确实可以极大的抵消风险,从长远来看,是有利的。”
听着黎达平夸赞的话,汪海明又有些懵了。
“这……怎么感觉像是和自己唱反调呢!”
“黎部长,我觉得还是再精准测算一下,争取花更少的钱,办更大的事情。”
“毕竟当下经济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。”
黎达平听后摇了摇头:“汪省长,您以前估计没有接触过水运工程。这种工程的代价本就比较高,施工流程也比较繁琐,若是遇到一些问题,不仅影响河道水运,而且施工成本巨大。”
“现在觉得多花几个亿有些浪费,但是长远来看,却是最佳方案。”
“呵呵……看来是要再好好学习一下了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