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标顿首,展开手中文卷,高声朗读:
“《春秋左氏传》有言,‘政由己出,则人不服;政出公议,则民安而官定。’”
“东宫之设,不为荣宠,而为大统所归。若一日太子之位不可议,国家则无公论;若一日太子不可责,天下则失纲常。”
“臣以为——太子之责,在于为君后而不自逸;太子之位,在于承大统而非得独宠。”
朱元璋静听,一言未发。
朱标讲至后段,声调平稳却有力:
“臣求位者,不为一人之子,乃为一国之储。若臣德不足,行不及礼,愿陛下亲诘之;若臣政可观,道可行,请陛下放臣于局,观其能否立一朝之纲。”
话音落,殿中沉默半刻。
朱元璋忽而起身,走至朱标案前,俯视他良久,忽一笑:“好一个‘放你于局,观你立纲’。”
“你如今也敢与朕叫阵了。”
朱标顿首叩地,语气恳切:“臣不敢叫阵,只求明责。”
朱元璋转身回案,端坐不语,片刻后低声一句:“太子之位,非温室之花,非绒毯之座。”
“你要知,你脚下走的是刀。”
朱标起身,眼神澄澈:“臣愿履刃前行。”
朱元璋缓缓点头:“你已能言‘愿’,那便试一试。”
他唤来内侍:“传旨,自来岁始,东宫将录朝议一事,参与吏部月折、听内阁旬录,凡政言政事,太子皆得参列。”
“从今起,你不再是空名东宫。”
朱标闻言躬身再拜:“臣谢陛下隆恩,愿不辱位。”
此时,王府书房。
朱瀚独坐于榻前,披一袭单衣,面前案几陈着数册册录,皆是近来燕王府动静、京外流言之节录。
黄祁拱手低语:“王爷,燕王朱棣近两月未入宫,府中却频设私宴,宴者多为北地旧将子弟。”
“虽未及密议,但所谈多为军政旧事,未免引人猜测。”
朱瀚轻轻一笑,似毫不在意:“他不甘,亦不服。”
“自太子入朝听政后,朝中势如潮水向东宫聚拢,而燕王……已被朝局抛在后面了。”
黄祁道:“属下查得,朱棣曾密言‘王叔不动,太子便无恃’,似是试图联王爷而抗太子。”
朱瀚抬手,将一枚玉扳指转于指间,语气轻缓而寒:“他终究还是不死心。”
“传我令,明日备马,入燕王府。”
黄祁神色一紧:“王爷欲亲见朱棣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