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见街边小贩正拿着两三本《三字经》向路人推销。
还有几个穿着朴素的寒门子弟蹲在路边,凑在一起捧着一本书册,正看得入神。
时而为书中的句子惊叹,时而低声讨论。
恍惚间,孔颖达的眼眶竟有些发热。
他忽然想起,贞观四年时,十二岁的李承乾开始处理诉讼之事。
却常因朝中官员尸位素餐,坊间百姓愚钝而感到费解。
于是某天教书时,李承乾捧着《论语》特意向他请教,夫子口中“有教无类”的具体措施。
那时李承乾一切安好,眼神明亮,问他“先生,为何寒门子弟难入太学,为何朝中官员多是世家贵子?”
他能怎么说,回答世家不干人事,垄断了书籍流通,九品中正制制堵死了寒门?
他敢这么教,当天夜里就要死于非命。
只能含糊其辞回道:“此乃时也,势也”。
而如今,李斯文仅用一本《三字经》、一套印刷术,就撕开了这‘时势’的口子。
书价从上百文一路降到几文,哪怕百姓手头最为拮据,也能咬咬牙给孩子买上一本。
这便是‘有教无类’的开端!
只是。。。敢为天下师的代价,却是要让那孩子成为众矢之的,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。
心绪纷乱间,孔颖达放下车帘,心里的急切又多了几分,催促马夫道:“再快些!”
趁现在世家尚未行动,他要赶去汤峪,看看李承乾的腿,更要提醒李斯文,万事小心。
就算陛下有护着他的意思,但世家的恶意,远比想象中的沉重。
马车晃晃悠悠出了城门,径直朝着汤峪方向疾驰。
不知过了多久,车外传来一阵清新的草木香,车夫的声音传来:“大人,汤峪到了。”
孔颖达刚走下车,就看到一个身着灰色道袍,须发皆白,却精神矍铄的老道从庄里走出。
孙思邈!
当年他受曹国公邀请,入宫为皇后诊治病情,两人曾有一面之缘。
孙思邈迎面撞上孔颖达,微微一愣,便笑着迎了上来,拱手做揖:
“敢问可是孔大家当面?”
“不敢称大家,药王称老夫‘冲远’便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