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中华元年,三月二十八,亥时三刻(21点45分)。
大江南,东面临海的松江府,治所华亭县,后世的上海松江区。
东汉三国,东吴大都督陆逊,战功赫赫,被碧眼小儿孙权册封为华亭侯。
南宋以后,大江南就是全国的赋税人丁重地,肩负天下近两成的赋税。
尤其是苏松地区,无论是人口,还是钱粮赋税,豪商海商,一点都不比南京差。
国家财赋专倚三吴,而苏松财赋,独甲于天下。
元朝的时候,华亭县升级为华亭府,松江府,随后又在东南方向,置地上海县。
到了明末清初,更是如此,更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。
顺治十三年,分华亭县,置娄县。
因此,一个松江府城,就有了两个附郭县,华亭县,娄县,松江府衙,三个官属衙门。
由此可见,这个松江府,在大江南的重要性。
东面是金山卫,面临大海,下面是杭州湾,上面是崇明岛,里面还有纵横交错的漕粮运河。
只要守住了这里,外海的敌人,就甭想登陆,进入江南腹地。
后世,天杀的日寇倭奴,发动淞沪大战的时候,就是从金山卫登陆,最后进逼侵占上海。
江浙苏松,明末清初地图
华亭县城,以西10里的地方,也有一个小城池,叫水次西仓(现永丰太仓桥附近)。
这是明朝宣德年间,朝廷整顿税粮,为了保护京城漕粮的安全,特地修建的。
嘉靖年间,沿海的倭寇,屡次进犯,烧杀抢掠,纵火烧毁了这个粮仓。
于是,华亭知县,为了防范倭寇再次进犯,守护西仓漕粮的安全,开始正式营建城池。
新建的西仓,城墙高达一丈八尺(6米),占地600多亩,相当于六分之一的松江府城。
城墙外,还挖了壕沟,宽6丈(18米),深4尺余(1。5米左右),可行舟。
四面环绕,灌入黄浦江水,类似于护城河,易守难攻,固若金汤,妥妥的碉堡城池。
往后几十年,逐年扩建,营建了官署,官廒,兵营,最后变成了一座真正的城池,松江府的子城。
经过上百年的发展,府城与仓城之间乡道,商业繁茂,也变成了商业中心,商铺集市,延绵四五里。
于是,有人称之,繁华松江,十里长街,东有府城,西有仓城。
满清入主江南以后,这个水次西仓,更是存储了整个松江府,一半以上的漕粮,近50万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