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要命的是,摄津这道平安京最后的屏障,恰恰掌握在他藤原氏手中,是藤原家的核心所在。天皇只需坐视他的藤甲兵在摄津与杨炯拼个你死我活,两败俱伤之际,便是一条渔翁得利之时。
届时一条只需出卖足够多的利益,杨炯必然会撤军,可那时候藤原氏早已覆灭,待大华兵一走,一条必然成为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天皇,这招借刀杀人之计真可谓阴毒。
念及此,一股寒意自藤原道长尾椎骨直冲头顶,激得他浑身微微一颤。
他猛地抬眼,目光如电射向天皇那张看似平静无波的脸,胸中翻涌的疑惧与愤怒瞬间冲垮了最后的克制:“陛下深谋远虑,臣佩服!”
藤原道长话锋陡转,带着孤注一掷的狠戾,“然则,臣之兵力,实已捉襟见肘!东海道乃五畿七道之枢要,是摄津通往平安京之命脉,沿途坦荡,几无险阻,此等咽喉,如今竟无一兵一卒驻防!臣斗胆,再请陛下拨禁卫军一万,火速驰援东海道!”
这已不是请求,是赤裸裸的摊牌与胁迫:你天皇若不分兵,平安京大门洞开,大家同归于尽。
天皇眼中寒芒暴涨,怒火几乎要喷薄而出。
东海道平阔如砥,本应是防守重点,怎么会缺兵?这分明是以平安京的安危为质,逼他分薄手中仅存的禁卫军力量,更是不愿独自承担抵抗麟嘉卫的巨大消耗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“呵,”天皇怒极反笑,“摄政公当朕是深宫孺子,不识兵戈?东海道之重,朕岂会不知?你那三万藤甲精兵,尽数布防于丹波山川、播磨泥沼、河内诸道,独独‘忘了’这直通平安京的东海坦途?”
藤原道长面不改色,迎着天皇喷火的目光,声音平静无波:“陛下明鉴。摄津四通八达,西有丹波山峦叠嶂,南有播磨泥淖难行,东临河内水道纵横。杨炯狡诈,用兵如鬼,臣实难料定其主攻何处。
三万之兵,分守诸路要隘,已是左支右绌,捉襟见肘。东海道虽近京畿,然兵力已竭,实非臣有意疏忽,实乃有心无力!”
他微微加重了‘有心无力’四字,目光沉沉,毫不退让。
殿内杀机弥漫,空气紧绷得几乎要迸裂。
天皇死死盯着藤原道长那张毫无波澜的脸,胸膛剧烈起伏了几下,眼中神色变幻莫测,愤怒、算计、权衡的情绪交织。
最终,竟化作唇边一丝更冷、更诡异的笑容。
他缓缓点头,声音从齿缝里挤出:“好!摄政公思虑周详,言之有理!东海道缺兵,确乃燃眉之急。朕准你所请!”
这突如其来的应允,干脆利落得超乎意料。
藤原道长心头猛地一沉,非但没有丝毫轻松,反而警铃大作。
一条天皇何时变得如此好相与?这痛快背后,必有更为叵测的图谋。难道他还是另藏致命后手?疑云瞬间塞满藤原道长胸膛。
不待他细思深究,天皇已霍然起身,宽大的直衣袍袖带起一阵冷风。他脸上那丝诡异的笑容犹在,目光却已掠过藤原道长,再次落在角落里的媄子身上,停留了一瞬。那目光复杂难辨,糅杂着贪婪、忌惮,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冰冷。
天皇嘴角微勾,丢下一句:“朕尚有要务,摄政公请自便。”
说罢,竟不再多看一眼,转身拂袖而去,只留下一个深沉莫测的背影。
藤原道长依礼起身,拱手,声音沉肃:“恭送陛下。”
待天皇身影彻底消失在殿外深长的廊道阴影中,他才缓缓直起身,目光如探照的鹰隼,扫过空旷清寂的殿堂,最终,沉沉地落在了依旧跪坐于青席之上的媄子身上。
殿内残余的沉香气息混着新茶的微涩,还有窗外飘入的、带着泥土与落樱气息的风,交织成一种令人窒息的沉寂。
他缓步走近,紫袍的下摆拖过光洁的地板,发出轻微的窸窣声。
藤原道长在媄子身前数步处停下,居高临下地看着她。少女依旧维持着恭顺的姿态,螓首低垂,露出一段雪白纤细的颈项,柔弱得仿佛一折即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