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武二年正月,蜀军抵达夷陵。刘备命吴班为先锋,率五万精兵渡过长江,在南岸扎营。陆逊却按兵不动,任凭蜀军如何挑战,就是不出战。
刘备渐渐失去了耐心,命全军沿江扎营,连绵数百里,想要以此震慑吴军。诸葛亮在成都得知此事,大惊失色,连忙上书劝谏,说此举犯了兵家大忌,容易被火攻。
但刘备已经听不进任何劝告,他坚信自己能一举踏平江东,为关羽报仇。他站在营寨前,望着滔滔江水,仿佛已经看到了建业城破、孙权授首的景象。
同年六月,江南进入酷暑,天气闷热潮湿。陆逊忽然下令全军出击,采用火攻之计,烧毁蜀军连营。火势借着东南风迅速蔓延,数百里营寨瞬间变成一片火海。
蜀军大乱,士兵们争相逃命,互相践踏,死伤无数。刘备在亲兵的护卫下仓皇突围,退往白帝城。途中回望火光冲天的战场,忍不住放声大哭:“朕对不起云长,对不起阵亡的将士啊!”
消息传到成都,诸葛亮一口鲜血喷在奏疏上,瘫倒在地。他知道,蜀汉的元气已经大伤,想要兴复汉室,变得更加困难了。
白帝城的永安宫,刘备躺在病榻上,气息奄奄。他召来诸葛亮,将刘禅托付给他。
“丞相……”刘备拉着诸葛亮的手,眼中满是悔恨,“朕不听丞相之言,才有今日之败。汉室兴衰,全靠丞相了。”
诸葛亮泪流满面:“臣定当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刘备又召来赵云:“子龙,朕死后,你要好好辅佐丞相,照顾好太子。”
赵云泣不成声:“臣遵旨。”
章武三年四月,刘备在白帝城病逝,享年六十三岁。临终前,他望着窗外的白帝城,仿佛看到了当年与关羽、张飞桃园结义的情景,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。
消息传到洛阳,曹丕大喜过望,连忙召集众臣商议伐蜀。司马懿建议先联合东吴,两面夹击。
“刘备新亡,诸葛亮辅政,蜀汉内部不稳。”司马懿分析道,“我们可遣使去建业,约孙权共伐蜀汉。若能一举灭蜀,再回头收拾东吴,天下便可一统。”
曹丕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,派使者前往建业。孙权犹豫再三,最终同意了曹魏的联盟,派陆逊率军西进,攻打蜀汉的永安。
诸葛亮在成都得知消息,一方面派李严率军驻守永安,抵御吴军;另一方面派邓芝出使东吴,重修旧好。
邓芝不负所望,凭借出色的口才说服了孙权,两国再次结盟,共同对抗曹魏。
但此时的天下,早已不是三足鼎立的局面。曹魏占据中原,实力雄厚;东吴偏安江南,物产丰饶;蜀汉则失去了荆州,退守益州,元气大伤。
秋意带着几分萧瑟,丞相府的烛火彻夜未熄。诸葛亮将手中的《出师表》草稿揉成一团,案几上堆积的竹简已高过铜爵。窗外的梧桐叶被夜风卷落,如同他此刻纷乱的心绪。
“丞相,赵云将军求见。”侍卫的声音打破了沉寂。
诸葛亮起身时带倒了案边的青铜灯,灯油在地面晕开一片深色。他望着门口那道佝偻却依旧挺拔的身影,突然想起建安十三年长坂坡上,白袍银枪的少年将军怀抱阿斗,于百万曹军中七进七出的模样。
“子龙深夜前来,可是为南中之事?”诸葛亮示意侍卫添茶。
赵云解下腰间佩剑,剑穗上的红缨已泛出灰白:“丞相,孟获在滇池集结三万人马,声称要为故主刘备报仇。臣愿率军前往平定。”他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,左手不自觉地按在腰间的箭伤旧疤上——那是章武二年伐吴时留下的印记。
诸葛亮指尖敲击着案几,案上的《南中地形图》标注着密密麻麻的部落分布。“南中多山,瘴气弥漫,我军不宜贸然深入。”他忽然起身推开窗,月光洒在两人鬓角的白发上,“且曹丕在陈仓囤积粮草,司马懿的五万铁骑离祁山不过百里。”
赵云顺着他的目光望向北方,关中平原的方向此刻应是星光黯淡。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败走麦城的消息传来时,也是这样一个星光稀疏的夜晚。他突然屈膝跪地,甲胄碰撞地面发出沉闷的声响:“臣愿以残躯,为丞相分忧。”
诸葛亮伸手去扶的刹那,瞥见赵云铠甲内侧露出的布条——那是用刘备生前穿过的锦袍改做的衬里。他喉头滚动片刻,最终只是将一份奏疏推过去:“陛下年幼,国事艰难。南中之事,需用攻心之策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