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拿起文书,上面的字迹工整秀丽,显然出自孙权麾下着名的文士张昭之手。他冷笑一声,将文书揉成一团扔进火盆。火苗舔舐着绢帛,很快化为灰烬。
“孙权杀我二弟,夺我荆州,岂是送回一个女人、归还三郡就能了结的?”刘备声音发颤,“但孔明你说得对,现在还不是时候。”
诸葛亮看着火盆里的灰烬,忽然想起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。那时孙刘联军火烧赤壁,他与周瑜在帐中饮酒,周瑜说“既生瑜何生亮”,他笑答“天下未定,何分瑜亮”。如今物是人非,周瑜早已作古,荆州却成了孙刘反目的导火索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“主公打算如何处置南中?”
“明日召马超、赵云议事。”刘备起身走到窗前,望着驿站外的剑阁雄关,“当年我与曹操煮酒论英雄,他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。如今他退守北方,我若连南中都安定不了,何谈兴复汉室?”
三日后,成都的百姓夹道欢迎大军归来。街道两旁的酒肆茶馆里,说书先生正唾沫横飞地讲着阳平关大捷,听客们拍着桌子叫好,没人注意到刘备车驾里那抹凝重的神色。
回到丞相府的当晚,刘备屏退左右,独自在书房待到深夜。墙上挂着的《蜀地舆图》上,荆州的位置被红笔圈了又圈。他想起建安十六年入蜀时,庞统在落凤坡中箭身亡,那时他抱着庞统的尸体,发誓要为他报仇。如今庞统的仇报了,二哥的仇却还悬着。
窗外传来更夫打更的声音,三更天了。刘备取下墙上的双股剑,这对宝剑还是他年轻时在涿郡打造的,剑鞘上的龙纹已被摩挲得发亮。他拔剑出鞘,寒光映得满室生辉,剑刃上还留着当年讨伐黄巾时的缺口。
“二哥,再等等。”他对着空无一人的书房低语,“待我安定了蜀地,定亲率大军,踏平江东。”
次日早朝,刘备宣布了三项决定:其一,擢升魏延为镇北将军,镇守汉中;其二,命马超率部返回南中,平定部族叛乱;其三,由诸葛亮主持修建都江堰新渠,以解成都平原灌溉之困。
百官散去后,诸葛亮留下了赵云。
“子龙,主公近日心绪不宁,你多留意些。”诸葛亮递给他一叠卷宗,“这是陈到从白毦兵中挑选的护卫,你亲自训练。”
赵云接过卷宗,看到最上面写着“解烦营”三个字。他明白诸葛亮的意思,这支精锐是为防备主公冲动行事而设。“军师放心,云省得。”
接下来的半年里,成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。都江堰新渠建成那天,刘备亲自前往剪彩,看着清澈的岷江水顺着新渠流入稻田,农人欢呼雀跃的样子,让他暂时忘却了仇恨。
然而平静之下暗流涌动。秋分时,马超从南中送来捷报,说已平定益州郡叛乱,但同时也带来个坏消息——牂牁郡太守朱褒暗通孙权,囤积粮草。
刘备在书房里踱步,双股剑被他拔出又入鞘,反复数次。诸葛亮坐在一旁,慢悠悠地摇着羽扇,仿佛没看到主公的焦躁。
“孔明,你倒是说句话啊!”刘备终于忍不住了。
诸葛亮放下羽扇,从袖中取出一封密信:“这是关羽将军的旧部廖化从荆州逃回来时,托人带给主公的。”
信上的字迹潦草,显然是在匆忙中写就的。廖化在信中说,孙权杀关羽后,将其首级送给曹操,曹操以王侯之礼厚葬。而荆州百姓听闻关羽死讯,哭声震野,不少人自发组织起来,准备反抗东吴统治。
刘备看完信,猛地将其拍在案上:“曹操老贼,竟敢如此羞辱我二弟!”
“主公息怒。”诸葛亮道,“曹操此举,看似厚葬关将军,实则是想嫁祸孙权,让主公与孙权拼个两败俱伤。”
刘备冷静下来,是啊,曹操向来狡诈。他想起当年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手段,就知道这位老对手有多深的心机。
“那依你之见?”
“先取朱褒,再图荆州。”诸葛亮走到地图前,手指从牂牁郡划到荆州,“朱褒兵力薄弱,主公可命李严从永安出兵,一举将其拿下。然后以荆州百姓思汉为由,遣使劝降江陵守将糜芳——他本是主公旧部,当年降吴也是无奈之举。”
刘备点头,目光落在地图上的秭归。那里是当年他迎娶孙权之妹的地方,如今却成了吴蜀边境的重镇。“若糜芳不降呢?”
“那就只好兵戎相见了。”诸葛亮语气沉重,“但主公切记,我们的主要敌人是曹操,不可与孙权拼得太凶。”
十月,李严果然不负所望,率军突袭牂牁郡,斩杀朱褒。消息传到成都,刘备在庆功宴上多喝了几杯,回到后宅时,看到甘夫人正对着一尊关羽的牌位焚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