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司因为同属于一类人,所以平素联系也很紧密。
湖广现在还有两家土司拒绝官府清丈田地,其实也是以播州未曾清丈为理由。
他们两家和播州关系紧密,自然知道详情。
类似的还有云南几家土司,黔国公沐昌祚因为自家土地也被清丈所以心有不满,并没有调动兵马强行进入那几家。
其中背后,说不准都有杨应龙联络,沐昌祚暗中授意的可能。
不敢明目张胆反对朝廷的政令,但私底下搞点小动作还是可以的。
云南的土司,哪个不惧怕沐家,那可是握着刀把子的人。
不过刘守有不敢说云南,所以就把火力吸引到杨应龙身上。
反正从密探传回的消息看,杨应龙确实是个隐患,多次言朝廷官军实力羸弱,胜之轻而易举。
拿下四川,封锁进出山道,四川就可以挡住官军数十万人围攻。
巴蜀之地还有大片良田,完全可以养兵,这样朝廷多次攻伐无效后必然媾和以保持体面云云。
至于大明派遣的地方官员,他们并非不知道杨氏一族对朝廷的态度,只不过自己治下出现这样的事儿,按照朝廷惯例,必然让他们出兵围剿。
围剿,最后什么结果?
不管怎么说,装聋作哑都是最好的选择,搞点钱买通上面,尽早调离是非之地才是真的。
就周围卫所兵马的实力,逼反了杨氏,自己守土之责怎么完成,不是要与城共存亡。
大明对于文官比较放纵,但对于丢城失地的处罚却是极重的。
没人会把自己的性命不当回事儿,于是都不约而同选择遮掩,想方设法调离。
在值房里,刘守有已经把播州杨氏的底细基本说了个清楚,杨氏及手下有人口十余万,可以拉出一支三四万人的大军。
当然,这个数字也会把杨氏族人能战之兵全部算上,如果打输了就等于牺牲几代人,族人要想继续繁衍几乎不可能。
所以打个折,两三万人出兵,族内还能剩万把人,勉强维持族群不减。
至于周围官兵,实际上西南各省官兵纸面也就几万人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大明从西南各省出兵,大多都是募兵,召集这些土司,一人出点凑几千上万人,再以少量官军。
杨应龙也正是因此看出朝廷在西南地区统治的虚弱,只要他能策动其他土司按兵不动,就朝廷那点兵马,要想快速消灭他的人马几乎不可能。
相反,官兵实际兵力却要打折扣不说,战力也羸弱,被他反杀的概率极大。
别看川军精锐曾随李成梁杀入缅甸,但那是各卫所精锐。
回川后又分散回各地卫所,只有少量成建制进驻成都府守卫,根本不值一提。